top of page

速寫地圖/No.2 : 黃興芳

_DSC0705.jpg

車站外,充滿古城風情的頭城老街十分熱鬧。漫步在街上,不難發現這是一個交融了現代及歷史的城鎮,路過了傳統小吃攤和有著舊時代樣貌的建築物,彎進巷子裡,映入眼簾的是經由藝術家們重新粉飾、創作過的古厝牆角。在連連被當地濃厚的藝術氣息驚喜後,來到黃興芳和友人合作的工作室,老屋裡的歲月痕跡為這裡增添了一份親切感,像是歡迎著每個人的到來。

 

頭城融合了古今的特性也體現在黃興芳的創作理念中,由於現今的街景和過去的模樣已有大幅度的變動,為了找回曾存在於童年回憶的場景,他參考著現在的街道實景,再加上記憶的拼湊,畫出了屬於那一輩人對頭城的印象。

黃興芳的創作源頭是為了找回自己所失去的,和告別童年的無奈和空虛。他對創作本身的慾望十分強烈,在工作之餘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間得以抒發心情,試著去寫、去畫、去傳達。許多人可能會因為速寫的定義而感到創作有所受限,但黃興芳認為規則並不必須,更重要的是有想要表達的事情,畫出只有自己知道的東西。

_DSC0711.jpg
_DSC0591.jpg
_DSC0659.jpg

由於離開家鄉很長一段時間的緣故,當黃興芳回到頭城時,滄海桑田之感便油然而生。不僅路旁的舊瓦房都被拆除,甚至連四十歲以下的鎮民都不認識了,找不到以前的「家」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現在的街道和生命經驗沒有連結,黃興芳認為現在的街景並不好看,和台灣其他地方大同小異。

 

對頭城有著一份使命感的黃興芳說:「這一輩的人有責任保留這個年代的樣貌。」現在看似稀鬆平常的創作,以後再回頭檢視一定會覺得不一樣。他曾有一系列的作品中,每幅作品都會出現鎮上街巷間廟宇的一角,他認為「廟宇」在都市更新時比較容易保留下來,如此一來,即使未來附近的街景都不同了也能輕易辨識。

烏石港黃興芳介紹
00:00 / 01:28

黃興芳的創作漸漸地被看見,同輩的人發現自己回憶中的模樣出現在畫作內而起了共鳴。這一群人因為這個舉動而有了連結,黃興芳這才發現:創作內容有著很強的力量。透過和人們交流以及自己的想像,再藉由實地考察以及網際網路的資料蒐集來強化結構的正確性,那些在書桌前對童年回憶的拼拼湊湊終於有了完整的形狀。

 

以「烏石漁港」為例,從前這裡附近原是一片沼澤地,在現在漁港入口的轉角處,曾經有棵大雀榕,大大的樹冠會遮蔽住一半的路,後來老樹倒了,現在那片沼澤地成了蘭陽博物館前的濕地保留地。 這塊土地過去因為不利於耕種且不易開發的原因,只有種植菱角,周邊種著蓮霧和芭樂,此地對於蘭陽平原來說,是很重要的早期開拓歷史的紀念地。黃興芳想像吳沙帶領漢人前來開墾的時候,這棵榕樹還是小樹,等到他這個年代時,已經成為一棵大樹了,見證著平原屯墾的歷史。

仙公廟黃興芳介紹
00:00 / 02:55

他希望能先探索自己、探索家鄉,找到潛藏的寶藏後,再強化自己。正是這樣的創作方式讓黃興芳的作品顯得更加深刻。在這些日子裡,他努力地想保留住屬於他那一代的頭城印象,用畫筆描繪出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後,期盼能讓離鄉遊子找回返鄉的理由,讓頭城這文風鼎盛的城鎮能恢復以往的繁榮,認真且深刻地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土地公廟黃興芳介紹
00:00 / 01:49

​相關文章

_DSC0197.jpg

鄭開翔,屏東人,自職業軍人退役後全心投入藝術的世界。在他的筆下,你我身旁看似不起眼的事物都將變成動人美好的風景。長期關注地方拆遷議題,對於逝去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方式予以紀念、緬懷。

人稱「小開老師」,於2019年出版「街屋台灣」一書,以獨到眼光重新為眾人詮釋台灣街屋的美好。

_DSC0705.jpg

黃興芳,宜蘭頭城人,曾擔任動畫導演。近年以家鄉、回憶和想像結合的創作引起了當地人的共鳴,並在網路上以「鉛筆馬丁」為筆名發表一系列的作品。

他努力用畫筆保留屬於那一代人的頭城印象,希望能傳遞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_DSC0856.jpg

王傑,基隆在地速寫家。西班牙學習藝術後返家致力速寫創作,懷著對基隆的喜愛與對創作的堅持,使畫中景物都含有他對這塊土地深深的關懷。
同時,不僅透過眼睛觀察周遭美好事物再讓這些事物透過手的創作記錄於畫冊中,王傑也利用腳身體力行地踏遍基隆進行文化、歷史保存的維護,讓美的事物得以延續,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重視的原則。

DSC08724 2 (1).jpg

侯昆金,嘉義人,曾在量販業擔任管理職務長達三十年,退休後返回家鄉延續少年時期對畫畫的熱愛。擅長捕捉人物特質與細節,投入大量時間在速寫的技法與速度上精益求精。

2020年底以筆名「Golden」與其他兩位速寫家共同出版「在車上畫畫:火車、高鐵、捷運上,10分鐘就能畫!練就精準迅速的動速寫全技法」一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