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速寫地圖/No.3: 王傑

_DSC0856.jpg

相約的地方隱藏在狹小的人行道中,舊式歌廳、理髮廳、停滿的機車與居民走動聊天的聲音擠滿整個空間,雖窄但生活味道十足。相較其他城市,基隆少了份「刻意」、臨雨的城、望港的街、紛雜電線杆、騎樓、天橋與潮溼氣味、舊舊暗暗的氛圍,反到獨具特色,原味卻令人深刻。

至於王傑,基隆在地速寫家,受「雨都」滋潤與西班牙的留學經驗,沉穩的談吐間強烈傳達追求文化、歷史之「根」的重要性,提醒生活在這座島嶼,特別是基隆的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回饋與珍惜這塊土地,而王傑就是秉持這執著的心拿起速寫筆畫下對基隆的愛。

「我不認為任何你眼前所見的都是可以入畫的,重點是你做甚麼篩選,這東西對你來說有甚麼意義。」

對於王傑,速寫是不拘型式描繪或記錄的方法,可以透過水彩、鉛字筆、蠟筆等呈現出所見或所欲創造的畫面。儘管媒材上沒有太多限制,王傑卻堅持創作是要有原因的,即使是出發於個人經驗或感受,但終究訴諸於大家共同的感覺,藝術的追求並不是一昧滿足自己的情感,應花費更多時間深刻了解居民與土地的關聯、地方的歷史、生活習性等,並將這些內容貫徹進腦海,多了份對作品的思考與釐清,再交出於手上,讓創作成為更有價值的事情。

_DSC0918.jpg
_DSC0980.jpg
_DSC0845.jpg

「基隆是一個海港城市,這在台灣所有城市幾乎沒有幾個是這樣子的。」

 

看見基隆的獨一無二後王傑誠懇的形容著,雖然高雄、台中亦有大港口存在,城市與他們的距離卻是遙遠,相較之下,港口之於基隆日常是息息相關的,影響著飲食、作息、祭典,更是城市印象的一部分,同時王傑也補充,像這樣得天獨厚,港口旁有城市,城市後面有小山的環境,在其他國家應該可以發展成大都市或休閒勝地,顯然基隆並沒有將優勢充分展現,是可惜些,但多種因素交織下,形成「步調慢」的生活型態,反倒讓王傑西班牙歸國選擇基隆生活的主要原因。從興盛到逐漸衰弱,走得過去的都不叫傷痕而是足跡,至於這些足跡讓基隆宛如是一部電影,灰舊是色調、慢步調是節奏、港口鳴笛聲成配樂,形成基隆特別的城市風貌。

151778030_213743483821496_40019562253382
基隆港王傑介紹
00:00 / 01:54

「對於家鄉的陌生,促使想要去紀錄。」

王傑在西班牙學習途中發現當地人對於自身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歷史背景的認識、生活感觸的體悟等都加深對本身國家的認同,至於返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台灣,甚至是基隆的認識是陌生的,尋找不到城市的「根」讓王傑感到十分茫然,也產生透過創作去紀錄的想法,希望自己花更多心思認識腳下所踩的土地,同時也更加認同。雖然如此,只是想去紀錄反映陌生的狀態,對所有事情包括創作都沒有太多的影響,除了透過思考與釐清外,王傑慎重地強調,對於景色、建築等應該抱持感恩的態度,描繪者其實就是獲益者,受益於被畫事物的美好同時也獲得名氣,因此回饋是必須的。

西二三碼頭王傑介紹
00:00 / 02:15

「我不認為在創作上面,景色與你的作品是超然無關的,既然有作品產出你就有責任,這是道德問題。」

素材餵養創作者是不可否認的事情,而王傑也提出疑問「既然房子漂亮你會去畫,那麼當要被拆遷時你為什麼不去說不要?」,兩者分明是共生關係,問題發生時,許多人卻會刻意規避,因為喜歡而創作,然而當喜歡事物備受迫害時則悶不吭聲,這不是很矛盾嗎?而這份責任心的堅持也是王傑在創作中最嚴謹看待同時也最溫柔的地方。

仁三路王傑介紹
00:00 / 02:10

「必須要一個總體的共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是甚麼。」


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是各種故事集結而成的,它藏著居民們生活過的痕跡、不論好與壞的回憶,而這些過去造就地方現在的氣質,既然生活環境的取決在居住於那個地方的人們,那麼擁有一個總體共識去知道自己的需求便是居民們的權力更是義務,畢竟要擁有一個共識作為基礎,進行的改變才是理想的。同時,王傑也決絕的強調「其實現在社會要學習的是自制,自我限制。」,要求自己的生活空間擴大(例如違規停車、騎樓加蓋等),卻也期望獲得良好居住環境,兩者是背道而馳的。每個人將方便擴展到可能的生活範圍之外,卻忘卻環境呈現好與壞是共同要去維護的,那就更遑論文化保存了。

報關行王傑介紹
00:00 / 02:35

「拆遷不是唯一的選項,那目前看起來都是,好像已經變成目的。」

用拆遷掩蓋市容的混亂,透過整建彌平對都市規劃不周的疑慮,或許因為汽機車違停、商家招牌型式不一、道路狹窄,讓時常下雨的基隆增加灰濛的色彩,而這層色彩不僅影響了市容,更代表著政府在思索搬遷原因與執行搬遷行為的阻閡,好像拆遷就是解決問題的良藥並視它為最終目的,抵達前的所有聲音、坑坑巴巴的經過、實質的討論都是不太重要的事情,忽略認真地看待對環境需求或問題,認分執行的本質。文化保存是過去,生活環境的維持是現在,雖然如此,兩者仍是緊密相扣,不間斷的討論與思考是必要的,我們可以稱拆遷是其中之一解,但絕對不是唯一解,要將過去與現在的問題處理得宜後,才能展望未來更好的城市風貌。

​相關文章

_DSC0197.jpg

鄭開翔,屏東人,自職業軍人退役後全心投入藝術的世界。在他的筆下,你我身旁看似不起眼的事物都將變成動人美好的風景。長期關注地方拆遷議題,對於逝去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方式予以紀念、緬懷。

人稱「小開老師」,於2019年出版「街屋台灣」一書,以獨到眼光重新為眾人詮釋台灣街屋的美好。

_DSC0705.jpg

黃興芳,宜蘭頭城人,曾擔任動畫導演。近年以家鄉、回憶和想像結合的創作引起了當地人的共鳴,並在網路上以「鉛筆馬丁」為筆名發表一系列的作品。

他努力用畫筆保留屬於那一代人的頭城印象,希望能傳遞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_DSC0856.jpg

王傑,基隆在地速寫家。西班牙學習藝術後返家致力速寫創作,懷著對基隆的喜愛與對創作的堅持,使畫中景物都含有他對這塊土地深深的關懷。
同時,不僅透過眼睛觀察周遭美好事物再讓這些事物透過手的創作記錄於畫冊中,王傑也利用腳身體力行地踏遍基隆進行文化、歷史保存的維護,讓美的事物得以延續,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重視的原則。

DSC08724 2 (1).jpg

侯昆金,嘉義人,曾在量販業擔任管理職務長達三十年,退休後返回家鄉延續少年時期對畫畫的熱愛。擅長捕捉人物特質與細節,投入大量時間在速寫的技法與速度上精益求精。

2020年底以筆名「Golden」與其他兩位速寫家共同出版「在車上畫畫:火車、高鐵、捷運上,10分鐘就能畫!練就精準迅速的動速寫全技法」一書。

bottom of page